金沙娱场城官网3833
News

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测数据作假可取消机构资质!
发布时间:2023-03-21 10:31:52  浏览:

《广东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调查处理工作程序(试行)》征求意见稿(全文)

为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严惩违法行为,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编制了《广东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调查处理工作程序(试行)》征求意见稿,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止至2017年3月7日。具体内容如下:

 

广东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数据弄虚作假

 

调查处理工作程序(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依法查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环发〔2015〕20号)和《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文件,结合我省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程序。

 

一、适用范围

 

本工作程序所称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是指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法定环境监测机构之外、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

 

本工作程序适用于对在广东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领域开展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以及出具监测数据作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依据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调查处理。

 

二、机构与职责

 

(一)广东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弄虚作假调查处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

 

(二)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调查处理工作,鼓励邀请质监部门联合开展调查处理。

 

(三)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调查,不得拒绝、阻挠或妨碍调查工作。

 

三、启动方式

 

(一)现场核查

 

省、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测工作质量的现场核查。在核查中发现涉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启动本工作程序。

 

(二)受理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环保部门举报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行为。对能提供基本事实线索或相关证明材料的举报,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予以受理并为其保密,填写受理登记表。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自受理举报之日起,应在10个工作日内根据举报内容和管理权限组织开展调查。

 

四、调查程序

 

(一)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应包括至少两名持执法证的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和至少两名环境监测质量核查专家库中的专家。调查人员应公平、公正开展调查,若与被查对象存在利益相关时应主动提出回避。

 

(二)调查内容

 

针对现场核查发现的数据弄虚作假问题或举报事实进行全方位调查核实,掌握被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弄清事实经过,主要包括签订合同、采样、样品运输、分析、报告等环节。

 

(三)调查方式

 

调查人员应填写基本情况调查表,制定现场调查笔录,并可采取以下措施收集和固定证据:

 

1.收集物证,以拍照、录音、录像或者拷贝文件、数据等方式保存现场检查资料。

 

2.询问证人及被调查机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要求其就所了解的真实情况作出陈述,询问时进行录音或摄像。

 

3.对仪器、设备的性能进行现场测试、核查。

 

4.封存有关样品、试剂、设备等物品,并送交有关部门或机构检测。

 

调查取证后,调查人员和被调查对象应当在检查笔录上签字,如被调查对象拒绝签字的,应当记录在案。

 

(四)提出初步调查处理意见

 

调查人员在调查取证结束后对全案进行综合审查,认定事实,并提出定性处理的意见。

 

1.审查鉴别证据。调查取证结束后,调查组应对收集到的证据材料进行系统的审查鉴别,包括:a、证据材料来源是否合法;b、对每个环节的认定,是否都有充分可靠的证据;c、证据材料是否完备具体,在时间上是否符合逻辑,在空间上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各种证据材料的内容是否一致。

 

2.根据调查取得的证据,做出符合客观的结论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五)反馈调查意见

 

1.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核调查结论后,及时将调查结果书面反馈给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被调查机构对调查结果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调查结果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申辩。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被调查机构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并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回复。

 

2.对经调查核实,举报反映的问题不实或失实的,向举报人说明情况;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内容不具体,无法查证的,或是过去已作过调查并作出结论且没有新内容增加的,应留存备查。

 

(六)上报调查报告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在调查终结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形成正式调查报告上报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七)归档

 

受理及调查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料,应及时收集整理并归档备查。

 

五、处理

 

依据《环境保护法》、《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作出如下处理规定:

 

(一)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未按照环境监测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造成监测数据失实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或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的:

 

1.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及相关责任人,同时抄送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建议依法取消监测机构资质;

 

2.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六、附则

 

本工作程序由广东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来源:广东环保厅

 

近日,省环保厅就《广东省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数据弄虚作假调查处理工作程序(试行)》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止至2017年3月7日

《征求意见稿》显示,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是指除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法定环境监测机构之外、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调查,不得拒绝、阻挠或妨碍调查工作。

省、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测工作质量的现场核查。在核查中发现涉嫌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启动调查处理工作程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自受理举报之日起,应在10个工作日内根据举报内容和管理权限组织开展调查。

《征求意见稿》提出,调查人员可采取措施收集和固定证据,包括以拍照、录音、录像或者拷贝文件、数据等方式保存现场检查资料;封存有关样品、试剂、设备等物品,并送交有关部门或机构检测。

数据弄虚作假如何处理?《征求意见稿》提出,依据《环境保护法》、《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作出处理规定,如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未按照环境监测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造成监测数据失实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如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或出具虚假监测报告的,可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及相关责任人,同时抄送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建议依法取消监测机构资质;此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处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来源 | 南方日报

 

编辑 | 转自 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

解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

 

- 震慑弄虚作假行为 提升监测数据质量 -

为配合新《环境保护法》的贯彻执行,严肃查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环境保护部近日出台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环发〔2015〕175号)(以下简称《处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副巡视员刘舒生介绍说,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公信力,其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

 

 

将数据质量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

 

  我国环境监测系统成立40多年来,经过长期发展和逐步完善,已基本做到组织机构网络化、监测分析技术体系化、监测能力建设标准化,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总体客观真实,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基本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但近年来受到以下因素干扰,数据真实性屡屡受到质疑:一是由于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地方政府存在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随着“气十条”、“水十条”的陆续发布,各地环保达标考核压力日益增大,一些地方为应对环境质量考核、排名等工作,行政干预的风险大大增加。

  二是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及数据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止,一些企业采取非正常手段干预监测数据,导致生产或污染状况与事实不符,试图逃避环保部门的监管。

  三是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良莠不齐,机构内监测管理体系未建立或不尽完善,且人员流动性较强,时有数据失真现象,甚至有部分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或受利益相关方的干扰和暗示,杀价竞争,违规操作,伪造数据。

  新环保法对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惩处规定,首次将数据的质量问题上升到法律层面,具有了更高的约束力。为明确监测数据造假情形认定,有力贯彻落实新环保法,环境保护部制定并出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

 

 

明确弄虚作假行为的判定

 

  刘舒生说,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判定是《处理办法》的核心内容。《处理办法》中规定的弄虚作假情形包括自动监测和手工监测工作中可能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力争囊括实验室监测从监测布点、采样、分析、质控到数据处理、出具报告甚至数据使用,以及自动监测从点位布设、站房要求、采样系统、数据分析处理到质控、档案记录等运行维护的各个环节。同时,《处理办法》对监测人员、排污机构和运维企业可能存在的弄虚作假情形进行了明确规定,对党政领导和委托监测方可能干预环境监测行为的方式方法作出了详细界定,为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提供了判定依据。

  《处理办法》规定,由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以下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调查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除环保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的监测质量监督检查、单位和个人举报提供线索、对自动监测设备设置的远程质量监控系统等常规渠道外,鼓励地市级以上环保部门积极探索,依据本办法和相关规范,建立适合本地实际、便于操作的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和调查处理机制,明确监督检查、调查处理工作的牵头和配合单位,以及调查取证工作程序、工作要求等内容。发现涉嫌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行为线索后,符合立案条件的,依照法定程序办理。

  譬如,对于决定立案查处的案件,应当及时调查。一般案件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有环境监测专家参与调查,重大案件应当组成调查组。调查人员应制作现场调查笔录,并采取措施收集、固定证据。调查取证结束后,调查人员和被查对象应当在检查笔录上签字。

  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当将已查明违法行为的事实和证据、初步处理意见,交环境监察部门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处理。

 

 

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处理

 

  经调查审核确认存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按照法律规定和《处理办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对此,《处理办法》规定了两大类处理手段。第一大类是行政手段,第二大类是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共5条。一是针对所有机构和人员适用的通报制度,即将弄虚作假行为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二是针对政府部门,采取的措施有:降低考核等级、取消环境保护荣誉称号、减少或者取消当年中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等;涉及排名考核的,分别以当日或当月监测数据的历史最高浓度值计算排名。

  三是对服务机构和人员,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禁止其参与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

  四是针对监测仪器生产、销售商配合弄虚作假行为的,通报公示生产厂家、销售单位及其产品名录,将单位列入不良记录名单,禁止其参与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项目,对安装在企业的设备不予验收、联网。

  五是对党政领导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移送有关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据有关文件的规定予以处理。

  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构成违法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理办法》不再赘述。新环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有关的规定均适用,规定明确清晰。譬如,根据新环保法,对于篡改、伪造或者指使行为的惩处规定就有3条。

  首先,对于各类环境监测机构(环评机构、环境监测机构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运维的机构)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要按照新环保法第六十五条的要求,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其次,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尚不构成犯罪的,要按照新环保法第六十三条和公安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的要求,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要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第三,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要按照新环保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再如,根据《计量法》以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163号)第四十五条,检验检测机构未经检验检测或者以篡改数据、结果等方式,出具虚假检验检测记过的,资质认定部门应当撤销其资质认定证书。据此,社会环境监测机构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环保部门一经核实可提请质监部门吊销其资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三条,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的,由授予其资质的环保部门依法给予降低其评价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只要违法事实清楚,于法有依的处理手段均可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