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娱场城官网3833
News

重磅|“十三五”环评改革方案出炉力推三大区战略环评
发布时间:2023-03-21 10:27:22  浏览:
为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推动实现“十三五”绿色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目标,近日,环保部下发了《“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这一方案将有助于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推动实现“十三五”绿色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环保部门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提高环评有效性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

 

 
 
焦点一
 
 
推动战略和规划环评“落地”
 
 
 
 
1
推进战略环境评价
 
 

在战略环评上,将制定落实“三线一单”的技术规范。完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地区战略环评,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环评。完成连云港、鄂尔多斯等市域环评示范。

强化战略环评应用,完成新型城镇化、发展转型等重大政策环评试点研究,初步建立政策制定机关为主体、有关方面和专家充分参与的政策环评机制及技术框架体系。

 
2
强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在规划环评上,将强化规划环评的约束和指导作用,积极参与“多规合一”、京津冀空间规划编制。深入开展城市、新区等规划环评。开展流域综合规划环评,确定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完成长江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与核查。健全与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国土资源、城乡住房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协同推进规划环评机制。

推行规划环评清单式管理。根据改善环境质量目标,制定空间开发规划的生态空间清单和限制开发区域的用途管制清单。制定产业开发规划的产业、工艺环境准入清单。严格规划环评违法责任追究。适时组织规划环评结论及审查意见落实情况核查,将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规划环评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环境保护督察。研究建立规划环评违法责任调查移交机制,配合相关部门依法严肃追究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责任。

 

 
 
焦点二
 
 
提高环评效能 
 
 
 
 
1
改革管理方式  严格项目管理
 
 

突出管理重点,重点把握选址选线环境论证、环境影响预测和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剥离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内容以及依法由其他部门负责的事项。科学调整分级分类管理,加强环评信息直报和监督指导。建立全国环评审批信息联网系统。

提升环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优化环评审批,严格环境准入。在项目环评中建立“三线一单”约束机制,强化准入管理。

 

2
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强化公众参与,探索更为有效和可操作的公众参与模式,落实建设单位环评信息公开主体责任,强化环评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化解环境社会风险。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落实规划编制机关主体责任,提高部门及专家参与的程度和水平,发挥媒体舆论科学引导作用

 

 

 
 
焦点三
 
 
不断强化事前事后监管
 
 
 
 
1
  创新三同时管理
 

 

取消环保竣工验收行政许可,建立环评、“三同时”和排污许可衔接的管理机制,强化环境影响后评价。对长期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环境影响突出,有重大环境风险或者穿越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重大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落实建设项目后续环境管理。

 
2
落实监管责任
 

 

严肃查处项目环评违法行为,强化属地管理及环保层级监督。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强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属地管理,加强核设施等特殊领域中央政府直接监管。

 

 

 
 
焦点四
 
 
开展重大环境影响预警
 
 
 
 
1
建立预警体系
 
 
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环境影响预警体系。完善全国环评基础数据库。建设“智慧环评”综合监管平台,开发环评质量校核、分析统计、预测预警、信息公开、诚信记录等功能。
 
2
开展预警试点
 

 

开展区域环境影响预警试点。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开展区域环境容量匡算和预警。

 

 

 
 
焦点五
 
 
深化政府信息公开 营造公平公开服务市场
 
 
 
 
1
  强化环评机构和人员管理 规范市场秩序 
 
 

推进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化进程,健全统一开放的环评市场。

严格环评资质管理。完善环评机构工作能力、人员专业结构等准入要求,改革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管理,研究提出以强化环评文件质量为重点的环评机构准入条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制定《全国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诚信管理办法》。

 

2
健全环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
 
 

推动相关政府信息公开,建立以各级环保部门政府网站为主渠道的环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全面公开环评文件、申请受理情况、审查或审批意见。

 
3
夯实技术支撑
 
 

优化技术导则体系,加强环评技术导则体系顶层设计。

广泛动员社会科研力量参与环评研究,加强环评重大宏观政策、基础理论及技术方法研究。强化国家环评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